首页 >> 员工天地 >>员工分享 >> 原创作品
春节湘西行
作者:田宓 2012-02-05
    
    龙山,位于湘西北边陲,地处武陵山脉腹地,连荆楚而挽巴蜀,历史上称之为“湘鄂川之孔道”。地势北高南低,东陡西缓,境内群山耸立,峰峦起伏,酉水、澧水及其支流纵横其间。在这片神奇而又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着土家、苗、回、壮、瑶等16个少数民族,其中以土家、苗为主。

 

(慈祥的苗族老人)
    
    老公是湘西龙山人,土家族,今年过年我们一家三口都去了他的故乡,度过了一个充满湘西土家风情的春节。腊月二十八日,我们经过12个小时的颠簸,其中走了8个小时的盘山公路,翻过了不知道多少座巍峨耸立的大山,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婆婆家的小木屋。
    
一、这里的房子
    这里的房子有两个特征:一是建筑材料以木头为主,二是门槛特别高。这里的房子格局都很相似,横看是三间正房,正中间是堂屋,堂屋两侧各有一个套房。套间的外间是“火房”,火房中间有一个火塘,为日常烧水、熏腊肉所用,也可以用来做饭。套房的里间为卧室。在正屋的一侧,会盖一间厨房。两个套间的地板都是原木所制,并且都会用很大的圆木做枕,吊离地面很高,冬天打地铺都不会冷哦。火房中的火塘是用很大的青石砌成的,嵌在地板里,所以烧火也不会担心把房子给点着。
    
  当然,有的人家也会建吊脚楼(下图)
    
二、这里的民俗
    
    1)、神圣的三脚架。看到右图火炉中间、锅子下方的三脚架没有?在婆婆家里这个被称为“三脚”。这个三脚是很神圣的,是不能随便乱动的。土家族人认为,动了三脚架会寓意着将来家里会有不顺心的事情发生。老公少年的时候曾经犯过这个错误,动了这个神圣的三脚,结果公公婆婆一年都没理他。
    

    2)、饮食特点。龙山饮食以麻辣为主,与其西边的重庆地区口味比较相似,冬天喜食火锅。因为地处大山区,平时劳动的地方都比较远,所以这里平时一天只吃两顿正餐(早晚各一顿),中午就在劳动的地方吃干粮,比如说糍粑,在山里捡上柴火一烧,就香喷喷、黄灿灿的,好吃不说,还很扛饿。农闲的时候,一般吃饭时间就调整为上午一餐、下午一餐。在过年的这几天,我们晚上都会加一顿宵夜。

    3)、高山有好水。大家都知道,城里人用的是自来水,虽然很方便,但是水质不好。一般的农村用的是井水,虽然水质比自来水好,但是挖一口水质好的水也不那么容易,不但要选对地点,还要耗费一定的人力和财力。在这片大山中,不用钻井,也不用经过自来水厂,就能用到水质非常好的天然“自来水”。这里的人们用买来的塑料胶管或者是打通的竹子将山中的泉水引到了家里,只要将堵住水管的木塞拔下来,清亮的山泉水就会汩汩地流出来,饮上一口,清清凉凉还带着一丝甜味。这样的好水常年不绝,还不用交水费哦。

    4)、过年祭祖。土家族是一个很崇拜祖先的民族。在当地,堂屋上方正中都会供奉一个祖宗牌位,以示对先人的尊敬和哀思。过年那天,家里的长辈会带一家老小拜祖宗,拜完祖宗才能放鞭炮,然后吃团年饭。吃完团年饭,家里所有人都会出动前往先人的坟上拜年。

    5)、赶年。谈到过年,土家族的“年”跟传统的春节还不是同一天,土家族过年都比汉族要提前一天,即大月二十九过年,小月则二十八过年,这是土家文化中的“赶年”。过赶年的缘由在现在的湘、鄂、渝、黔边界一带流行着多种说法,其中最重要而最广泛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抗击异族说。由于当时正处于战争频繁时期,土家族人过年前探得敌人要乘过年时来偷袭,而在土家族地区认为,如果一个人连年都没过,那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情,来年会不顺利。为了打击来犯之敌,也让大家过上一个团圆年,头领也就让大家提前一天过了年,以便有充足的精力来痛击来犯之敌。提前过年后的第二天,敌人果然来了,敌人不知道土家人已作好了充分准备,在斗志旺盛的土家人的痛击下,来犯之敌被打得落花流水,土家人在抗击来犯之敌的战斗中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因为这个胜利的取得是源于提前过年作了准备,为了纪念这个节日,从此之后也就提前一天过年,并一代代沿袭下来,成为了土家族人的一种过年习俗。另一种是抗击倭寇说。传说在明嘉靖年间,倭寇(日本)入侵中国,土家人正热热闹闹地准备着过年的一切事宜,突然朝廷给土司王下了一道圣旨,调集土家族士兵赶赴东南沿海一带抗击倭寇,根据行程计算要按时到达指定的地点,那样的话就无法过年了,为了让这些马上就要出发的官兵也过上一个年,土司王决定提前过年。待官兵们与家人团年后,土司王带着这些官兵即刻奔赴了抗倭前线,按时赶到了指定的地点参加了抗倭战斗,并一举大败倭寇,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为了纪念这次征战胜利,同时也为表达广大民众对抗倭将士的深切怀念,每逢过年土家族人都要提前一天,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土家族人的一种过年习俗。现在土家族传统文化也受到了汉文化的冲击,龙山这里的土家族“年”,已经没有那么复杂,无论大月小月,土家族都是定在腊月二十九这天过年。

    6)、拜干爹。这里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据说是小孩子生下来之后拜一个干爹,这个小孩子就会少病痛灾难,一生平安,俗话称“好养活”。所以,这里和老公同龄的人一般都有两个名字,一个是本家的名字,另外一个是随干爹的姓来取的名字。有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大家对他的称呼还是不改,叫的还是随干爹姓取的那个名字。拜完干爹后,这个小孩会跟干爹像亲人一样常来常往。

 
 
    

    7)、小背篓。大家都听过宋祖英的一首歌“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这首歌描述的就是湘西的生活。因为山高路险,这里很多时候只能靠人力运输,所以这儿的运输方式也很有特色,那就是——背。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里的人们用一双巧手将竹子制成了各式各样的小背篓,有方的、有圆的、有长的、有短的、有专门用来背小孩子的、也有专门用来干农活的。总之,根据不同的需要,制作出最适合的背篓。

    

    8)、土家族的语言。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形成文字。现在的土家族人会说土家话的不多,但是有一些单词还是保留了下来,比如说小男孩,在土家话里被称为lao(四声)lao(四声),小女孩被称为mei mei(音同美眉),爷爷的父母被称为tai(三声)tai(四声)。

 

 

    9)、西兰卡普。土家语“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被称作“土家之花”。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人们往往在“花铺盖”前冠以“土”字,以标示出这项民间工艺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点。按照土家族习惯,过去土家姑娘出嫁时,都要在织布的机台上制作美丽的“西兰卡普”当嫁妆,新娘父母以精美的土花铺盖陪嫁为荣,娶媳之家也以此来推测新娘针线活的巧拙贤愚。
    

    龙山县有着“土家织锦之乡”的美誉,在乡村“女勤于织,户多机声”的氛围中,织锦技艺在这里世代传袭。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公家里也出了许多优秀织锦人才。老公的三姨就是龙山县的“优秀织锦手”,老公的一位婶婶也是“叶氏土家织锦”的创始人,据她介绍说,土家织锦有100多种传统的图案,这些年也开发了一些新样式的图案和产品,有织锦拖鞋、织锦鞋垫、织锦包、土家服饰、织锦娃娃等多种日用品和旅游纪念品。在用材上也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思考,原本用毛线为原材料,手感不好,不能贴身使用或穿着。现在经过改良,把原材料变成了丝棉,虽然成本有所提高,但大大提升了土家织锦的收藏价值和使用价值。下面给大家展示一下我结婚的时候收到的“西兰卡普”礼物。

 
    
三、过年的食品
    这里的食品给我的总体印象是:绿色、天然。
    1)、煻糁:做糖糁,也是土家族人的一个重要生活习俗。土家族煻糁是用糯米加工制成的。制作前取糯米浸泡一夜,用力搓洗,使之洁白发亮,然后将糯米用蒸笼蒸熟,将蒸熟的糯米放在一个特制的直径约20厘米的圆形竹圈里,竹圈放在一块光滑的木板上,然后借助手掌的力量,推压圆形竹圈内的糯米,使圈内糯米厚度均匀,将制成的圆饼轻轻移到要晒或用炭火烘烤的专用的地方,待其晒(烤)干后即可。有的煻糁特别是用作礼品的煻糁,土家人还会用染成红、蓝等色的饭粒,精心摆设成各种字样,如红双喜、福、寿等字。有的一个煻糁堆一个字,连起来就是“五谷丰登”、“丰衣足食”、“春色满园”等;也有的绘上山水、花鸟或花边图案。一切摆绘完毕后,取出篾圈,放在太阳光下曝晒数日,待饭硬结干透,即成为生煻糁。糖糁怎么吃呢?土家人的传统吃法是煮熟了吃,但是我最喜欢的吃法就是用油炸,口感非常香脆。糖糁不但过年的时候做,在妇女坐月子的时候,土家族的婆婆也会用糖糁煮鸡蛋给坐月子的媳妇吃,据说吃了好,具体怎么个好法,我的土家族婆婆没有告诉我。

    2)、糍粑:土家人打的粑粑主要有糯米粑粑、高粱粑粑、小米粑粑。其传统做法是先天晚上将糯米、高粱、小米分别洗净,泡上一个夜晚,第二天早上将其分别滤干,用甑子将其分别蒸熟,然后,放在粑粑槽内用一丁字形的棒槌你来我往地打揉,将糯米、高粱、小米分别打得不见了颗粒、粘成一团时,打粑粑的男人用棒槌将其弄起来,做粑粑的妇女则伸出手将其接住,一起放到擦洗干净的四方大桌上,由手巧的媳妇将糯米团扭成大小合适的球形小团,分给其他制作粑粑的人,制作粑粑的人将这些球形小团放在一块特制的木板下均匀地用力压成圆饼,也就成了我们平时吃的糍粑。随着科技的发达,现在打糍粑都不用这么费人力了,我的公公婆婆将糯米洗干净蒸熟后,送到专门打糍粑的厂,交钱领粑粑就行了。粑粑制成之后,土家人会用山泉水浸泡,隔个十天半月换一次水,粑粑都不会坏(但是如果用长沙的自来水浸泡,就不会保质这么长时间了,高山有好水,好水的“好”也在这里体现)。 土家族人打的粑粑有易存放、不易变质、易食用等特点,在土家人的生活中,粑粑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春天是农忙时节,有“你误它一时,它误你一季”的说法,此时时间至为重要,粑粑在这时节便被派上了很好的用处,火烤或者油炸既简便实在又好吃,甚至可以带进山中,随便弄来一些干柴,燃起一堆火便可烧起粑粑来,一般的土家人家中都有一个专门烤粑粑的铁架子,家常的吃法是烤熟后就着霉豆腐吃。拜年时,粑粑也有用处,在土家族地区有“拜年、拜年、粑粑上前”的民谚,言下之意是说粑粑是土家人走亲串门的必备之物。尤其是土家人为儿子定亲拜年时,一对大如明月象征团圆的粑粑是必不可少的。

    3)、豆腐制品:说到豆腐制品,最有特色的应该属菜豆腐。所谓的菜豆腐,其实就是在制作白豆腐的某道工序中加入了蔬菜,使得豆腐中夹了青菜,青菜间连着豆腐。一般的土家人在冬天都喜欢吃火锅,菜豆腐下火锅是很不错的美味。另外有熏豆腐干、玉米豆腐、白豆腐等。土家人在过年的时候,会将自制的白豆腐摆在竹筛里,挂在火塘上方熏,做出来的熏豆腐干成色和菜场卖的一样,但是吃起来却要筋斗许多。

    4)、腊肉:湘西的腊肉很出名,在湖南的腊肉中,湘西产的腊肉最有特色,也最好吃。现在中国的食品安全很让人担忧,买肉都怕“瘦肉精”。但是这里的腊肉可以算是真正的“绿色食品”。为什么呢?它的制作原料可谓是天然无公害,这里的猪都没有喂饲料,吃的都是自家种的农作物或者是野菜,更别担心会有瘦肉精了。这里的人养猪,一般都是养一两头过年用,喂养的品种一般都是土猪(土猪的肥膘比良猪厚,一般菜场里卖的肉,以良猪肉居多,良猪肉的瘦肉部分比较多,但是口感不如土猪肉,另外还有一点,喂养饲料的猪,它的瘦肉也会比喂养野菜的猪要多。),这里的腊肉肥肉比较厚,据我的婆婆所说,肥肉都是招待贵客所用。

 

 
    

    看到左图的腊肉没有,龙山的腊肉一般分为两种形状,这种长条条的腊肉在龙山叫做“方方”,另外一种就是下图中的“猪腿”。所谓的猪腿并不止一条猪腿,它包括了猪的半个大屁股,一头猪除了做成两个腊猪腿外 ,剩下的猪肉都会做成“方方”。看到下面的照片,有的人也许会好奇,为什么猪尾巴没有割下来呢?那个带尾巴的猪腿可是有大用处的,那是女婿们送给丈母娘的拜年礼物哦。当然,女婿们会将它包装得更加漂亮一些,用红纸将猪腿部分包起来,再用背篓一背,是土家族人送给丈母娘最客气的新年礼物。为什么是最客气的呢?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因为一头猪只有两块猪腿,带尾巴的猪腿相对而言也就更大,送带尾巴的猪腿,表示将更大更多的后腿肉送给了岳母娘,体现了土家人对岳家的尊敬和感谢。

    

    这里的腊肉,与长沙的有一些不同,在制作过程中要少一道工序,即没有经过盐的腌制。所以烹制湘西腊肉的时候,别忘了要放盐。湘西人吃腊肉,一般不吃当年熏的新腊肉,腊肉制成后他们会把腊肉埋在谷壳里,据说存放的时间越长,就越香,有的甚至会存上七八年才食用。

    

   几天的假期很快过去,我们于正月初三返回了长沙。在婆婆家的这几天,我领悟到了这里的人们心中深处的那份满足和幸福,感受到了土家族人的热情和淳朴,品尝了这里原生态绿色食品的美味,体会到了那种生活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快乐,希望在将来,这里能永远保留一片纯净的蓝天。

 
    

(左图:原生态的羊肉火锅)

(左图:丰盛的团年饭)

 

 



高阳科技
高阳金信
高阳圣思园
百富科技
百富电力
ENGLISH
首页 | 公司简介 | 业务介绍 | 技术前瞻 | 新闻动态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湖南高阳通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2008-2010  湘ICP备0902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