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几个关键点:
1、武陵渔人钻的山洞,是极其狭小而隐蔽的,不然的话,也不会从秦朝开始很长的时间也无人发现这个世外桃源;
2、钻出山洞,豁然开朗,别有一番美好的田园景色;
3、桃花源中有良田和耕夫。主席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4、鸡犬之声相闻。
桃花源,世人皆知,尽管桃花源的原址之争在学术界一直不曾停息,但是,从前人留下的大量资料考证,常德的桃花源绝对是正宗。常德人民真幸福,拥有如此盛誉的胜地!笔者10年前曾经来此游览,仍能感受到陶渊明所描绘的田园意境,畅快淋漓,发思古之幽情!
然而,时过境迁,现在的桃花源已经古风不再了!管理人员极尽“管理”之能事,大兴土木,且言之凿凿:开发桃花源旅游资源。因此,我看到了一片“新气象”:山洞里铺上了水泥,可以闲庭信步,洞顶开挖得有一人多高,方便游人进出;出洞后,满目凌乱,拥挤不堪;耕田没有了,居民成了小商贩,鸡犬之声消失殆尽。更有甚者,秦人古道被改成了隧道,隧道前的过道旁修了锗红色的城墙,中间道上有个城楼,城楼上有个响亮的名字:秦城。让我一下联想到北京郊外、名震中外、关押政治犯的秦城监狱。(据导游说,北京来的所有游客都惊诧于这一杰作)我走在这两面相夹的城墙下面,缓缓而行,心中油然生出慷慨就义的感觉,只不过手上缺一副冰凉的手铐!
开发管理维修古迹有个原则:修旧如旧。桃花源的管理人员是怎么想的?我想,如此下去,再过十年,这里应该是桃花源别墅区了,一辆辆豪华小车从秦人洞内呼啸而过......
嗟乎!
仲秋重游桃花源,
十年寻梦魂魄牵;
桃花不见本遗憾,
仙境遭劫让人怜。
秦人洞内能行舟,
出洞亦无眼豁然;
先前居民无觅处,
谷底不再有耕田;
秦城歧义叹无奈,
古道翻新泪涟涟。
擂茶雷晕八方客,
鸡犬之声已休眠。
长吁短叹空悲切,
唯慕导游美容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