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哈德逊奇迹”回顾——专业铸就卓越
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公司(US Airways)的1549航班在在哈德逊河上迫降成功,150名旅客和5名机组成员全部获救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为了更好地揭示这个航空史上的奇迹,让我们再重温一下事件的全过程:
当地时间下午3:24:56,全美1549航班从纽约拉瓜迪亚(La Guardia)机场4号跑道起飞,飞机由副驾驶操纵。
3:27:01,即起飞后2分钟,飞机遭遇鸟击,两台发动机几乎完全失去推力,机长舒伦伯格(Sullenberger)通过简短口令接过飞机操纵和通讯职责,副驾驶开始执行快速检查单,尝试重新起动发动机,但起动不成功。
3:27:36,机组报告管制员飞机遭遇鸟击,并请求返回拉瓜迪亚机场落地。管制员指挥机组飞航向220,同时通知塔台停止所有离场飞行活动,并建议机组可以使用13号跑道落地。机组回应无法在13号跑道落地,并询问是否可能在附近的泰德伯若(Teterboro)机场着陆,管制员马上联系泰德伯若机场并给出在泰德伯若机场1号跑道的落地许可,但机长回应说也无法办到(因高度太低),将会在哈德逊河上迫降——事后的技术分析证实了机长的正确判断。
3:29:00,飞机接水前90秒,机长向客舱发出“抱紧防撞”指令,乘务员指挥旅客保持好防撞姿势。
3:30:30,飞机在哈德逊河迫降成功,乘务组随即指挥150名旅客向飞机前部移动以躲避从飞机结构破损处进入的河水,并从飞机4个翼上逃生门以及两个前登机门撤离到机翼上和自动充气滑梯上(可用作救生艇),这其中还有一名轮椅旅客。机长在2次检查客舱并确认无人员遗留后,最后一个撤离。
3:35,飞机迫降后仅仅4分钟,第一艘救援船只就赶到事故现场。随后数分钟内,美国海岸警卫队(USCG)、纽约市消防局(FDNY)、纽约市警察局(NYPD)的救援船只纷纷赶到。机长要求救援人员首先救援站在机翼上的旅客,因为撤离到充气滑梯上的旅客相对安全。救援人员没有让155个旅客和机组成员在2摄氏度的冰冷河水中呆太久,就将他们安全撤离到岸上,已在岸上等候的医疗救助队伍随即将脱险者送到附近的各大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155人中只有2人伤势较重,其中一名是乘务员,其余共有78人轻伤。身体检查的同时,医疗人员开展了对脱险者的心理救助。
4:55,全美航空公司的CEO发表官方声明,向公众证实了事件的发生。
事件发生后,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立即派遣了一个20人专家调查组(Go Team)前往现场调查。第二天,即1月16日,事件的初步调查报告公布,证实飞机迫降原因是遭遇鸟击……
回顾这一幕,就像欣赏一部好莱坞大片一样——紧张刺激、扣人心弦、结局完美。面对险情,各个环节处理得几乎无懈可击,相信好莱坞未来不会放过这样一个现成的、几乎不用修改的剧本。
如果有一个类似于奥斯卡的颁奖典礼,我想获奖致辞将包含以下内容:
首先感谢将几乎没有动力的飞机成功迫降的机长和副驾驶;
然后是3位成功组织150名旅客有条不紊撤离的乘务员;
还有迫降后4分钟即赶到现场的专业及志愿救援队伍;
还有快速反应、对脱险者进行生理和心理救护的医务工作者;
还有及时让公众了解事件真相,安抚公众不安情绪的政府职能部门;
当然还有听从专业人士指挥的高素质旅客们,他们的镇静表现是成功获救的原因之一;还有……
 |
1549航班迫降路径示意图。图片资料来自wikipedia网站 |
如同恶性事故的发生需要事故链中的众多环节被逐一全部突破一样,重大险情的完美处理同样需要众多环节共同的出色专业表现。没有众多专业人士的精彩参与,“影片”不可能如此成功。
二、事件反思——专业成就“持续安全”
面对如此优秀的危机处理范本,我们在赞叹之余还应该反思些什么呢?这些专业人士的专业表现,折射出的恰恰是整个系统的专业性。虽然有些人可以说这是美国经历“911”后对其安保工作、应急响应机制等进一步强化的结果,但从学习借鉴的角度讲,这并不是一个正确的态度。笔者认为正是美国民航业长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航空安全,形成了一系列安全管理的先进理念,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安全管理组织行政系统,培养并拥有了一大批有着丰富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美国民航业才能在今天形成少出问题、出了问题也能及时自我修复的良性发展局面。虽然美国今年以来的航空安全形势出现波动,但我们必须承认美国的航空安全管理水平仍然是行业中的翘楚。
从“事故万时率”等数据指标考量,目前中国民航的安全水平已居世界前列。但居安思危,面对中国民航业市场快速发展、运输量快速增加的现状,中国民航局长李家祥创新地提出“持续安全”的理念。“持续安全”理念是指“行业的运行风险是可控的,通过努力使行业安全状态保持总体平稳,这种安全状态具有持续性的特征,而不是阶段性或周期性的,这种状态下的安全水平是可以为政府和公众所接受的”。李家祥局长明确指出“民航安全管理工作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是人文内涵式管理,即伴随着社会进步,通过安全理念的创新,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良好的安全文化,实现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更高的安全管理层次转变,使安全管理变为人文需求与人文自觉”。
对比中国和美国民航业的安全管理,两者的制度建设和组织构成非常类似,这方面我们接近于先进国家的水平,但是我们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方面的差距是明显的。这也是我们目前屡屡出现规章制度不落实、或者落实得不到位的情况、并成为影响我们实现“持续安全”目标的重要原因。
三、萨伦伯格机长——专业性的最佳诠释者
专业性由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构成。专业技能来自于对自身岗位技术持续的刻苦钻研;职业操守来自于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长期训练和人文积淀。
还是再让我们回头看看这次危机处理的“主角”——机长萨伦伯格(Sullenberger)吧。听过事后公布的他与管制员在紧急情况时的通话录音的人都会惊叹于他心理素质的沉着;知道 水上迫降飞机难度的人都会折服于他操纵技能的精湛;看到他在检查客舱两遍后才最后撤离飞机的人都会感动于他职业操守的可贵。
是什么造就了我们的英雄机长?通过他的履历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专业性:
切斯利 B. 萨伦伯格三世(Chesley B. Sullenberger, III),美国“安全可靠性方案公司”(Safety Reliability Methods, Inc.)的创始人;
拥有超过40年的飞行经验,曾在美国空军(USAF)服役;
曾任航线飞行员协会(ALPA)的安全主席、事故调查员和国家技术委员会成员,多次参与美国空军(USAF)和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的事故调查工作;
其在航线飞行员协会(ALPA)的安全工作使得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的咨询通告(Advisory Circular)系统得以发展。他曾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专家共同就差错控制著文,对机组资源管理(CRM)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亦有卓越贡献……
毫无疑问,萨伦伯格机长是这个行业中的精英,但在整个危机处理中更多的是没有明星般传奇履历的无名英雄。“专业”,是他们的共同特征。“专业”(to be professional),在安全管理先进的国家已不再是少数精英才拥有的特质,而是绝大多数从业人员自觉自愿的自我需求。
四、结语
一起事故的发生,往往要求事故链的各个环节均被击破。反过来,每一个环节都是一道防线,只要一个环节表现专业了、坚守住了,安全就保证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事故的预防要比事故的发生容易得多。只要我们每个从业人员有着一份专业的态度、拥有更专业的技能,我们就能保证安全不在我们工作的环节被突破。“持续安全”绝不是一个空洞的理念,而是我们可以实现的目标!
安全,本就应该是每个从业者自觉自愿的自我需求。
笔者在波音公司见过一个安全宣传画,是一张温馨的家庭合照,配了一个说明“This is the best reason to keep safe”(这是保证安全的最好理由)。一张照片,击中的是每个员工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效果胜过千百个口号式的标语。其实,这同样是专业性的表现——“管理心理学”领域的专业。
专业,成就“持续安全”。我们需要做到更专业!我们也能够做到更专业。
|